今早看電子報,
在聯合新聞網裡看到以下這則休閒娛樂新聞真是開心。

全球暢銷800萬冊的小說「追風箏的孩子」終於搬上大銀幕,
厚達約400頁的小說濃縮成兩小時的電影,
也透過阿富汗小男孩的成長故事呈現阿富汗近30年的悲痛歷史,
不過看似逼真的阿富汗喀布爾場景卻是在新疆拍攝,
而兩位主要童星則是道道地地喀布爾人。

根據卡勒德胡賽尼原著改編的「追風箏的孩子」,
藉由一富一貧兩位阿富汗男孩的友情、背叛與救贖,
描繪戰火摧殘、集權統治下的阿富汗社會。
曾執導「尋找新樂園」、「口白人生」的導演馬克佛斯特,
為了拍攝「追」片,遠赴阿富汗、巴基斯坦、中國、歐洲等20個國家勘景,
尋覓心目中1970年代繁榮熱鬧的喀布爾,
沒想到最後竟然選擇以新疆西部靠近阿富汗的地區拍攝,
因為此地壯觀的沙漠與山地景像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阿富汗。

至於片中的兩位小演員,
更是劇組橫跨各洲,從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地試鏡過幾百位有阿富汗背景小男孩後,
又回到「原點」阿富汗喀布爾才找到的。

導演馬克佛斯特在喀布爾選角的方式很特別,
他將幾位可能的人選挑出後,請孩子們到戶外放風箏,看他們輕鬆愉快的樣子再決定。

最後選出的兩位小演員是透過阿富汗救援組織找到的,
飾演阿米爾的塞奇里亞安布拉赫米身世比故事中的角色更悲慘,
父親在他出生前即過世、後來更遭母親遺棄,因此有股憂鬱的氣質。 

                                                     
                                                     來源/聯合新聞網




「追風箏的孩子」是我幾年前看過印象最深刻的長篇小說,
時間過了那麼久了,還是很能輕易的就回憶起當時看的時後,哭的窸窸窣窣的那份感動。
還記得許久以前有一個學生時代就很深交的男性朋友,
有一回他向我說起,工作結婚久了,怎麼生活裡可以感動他的事情變得愈來愈少,
日復一日的按表抄課,一層不變的作息,
好像再也找不出什麼可以讓他開心歡笑、什麼可以讓他感動落淚的那個point, 
我記得我那時正是向他推介「追風箏的孩子」這本書,
他看完之後告訴我,終於尋回那麼一點點感動的能力了。

我們一直都在節制自已,
努力的、儘可能的讓自已在社會所期待的安全標準底下存活,
但溢滿著愛的生命是那麼的美好,然後被社會馴化後的樣貌卻是那麼的枯燥難耐。
這個社會所期待的標準,總是無視於我們身上的年輕與繁華,
好像按步就班、好像結婚生子、好像認真工作…
就是証明自已長大成熟的唯一負責表現。
生命裡的淚水不能太多,否則會被一些精神科醫生判成有憂鬱病症傾向,
過份的天真浪漫、溢滿的愛恨情仇…則容易被說不切實際或不安於室、興風作浪的能手。
於是慢慢、慢慢的,我們都學會隱藏,
可惜任何備而不用的利器,久了都會銹蝕最後喪盡功能。

當然現實生活裡給予每個人的考驗都是嚴竣的,
理性的需索多於感性,才能讓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不致失序而且活得安然。
可我們偶爾可以借助一些外力與聲光刺激,
閱讀、音樂、電影…讓我們可以用更多元的目光去感受這個世界,
那是療癒身體各種功能退化,避免變得麻木的另一種神奇祕方。

好期待電影上映,
不知道導演會將電影用什麼樣的手法拍攝,
真心期望走進電影院時能在大螢幕裡看見更多刻畫人性的目光,
這二個從小一起長大的男孩,
一個貧窮、一個富有;
一個是富家少爺阿米爾,一個是他死忠的僕人哈山。
二人情同手足,但在一場性暴力意外,
阿米爾的懦弱背叛了哈山對他忠心不二的情誼,
從此也讓二人的人生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因為阿富汗的戰亂幾年後阿米爾跟隨父親逃往美國,
儘管阿米爾往後的生活總算逃離動盪不安,
但關於哈山的回憶、關於當年自已的背叛與懦弱、關於當年在巷子裡目睹的一切,
總是愧疚、總是無法忘記自已的袖手旁觀、總是無法原諒。

「為你,千千萬萬遍。」哈山的聲音不斷在他耳畔低語。
……


真的非常、非常誠心的向你們推薦這本長篇小說「追風箏的孩子」!
還沒看過的朋友,可以快去書局翻翻看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vianla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