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沒想到部落格寫久了也會疲乏!!
像職場上一份工作做久了一樣,只有 output 沒有 input;靈魂空空盪盪的,身體也沒了力氣,像是吃了劑量過重的感冒葯,虛弱的飄浮。雖然頭腦與手足每天還是一樣規律的動作著,但這動作裡卻沒有放進半點意識與精神。上班前要吃早餐,也只是吃頓早餐;坐捷運趕公車,會記得拿出悠遊卡在感應器上”ㄉㄧㄤ”一下,也只是反射性的把卡片放在感應器上”ㄉㄧㄤ”一下;下班時要特別繞道買麵包回家,可是往日這「特別繞道」,今日幾乎是不必花任何心眼就可以直搗店裡頭:路上的風景忘了,不過應該是和昨日差不多的風景;路上的行人沒了印象,不過應該行人也都是差不多的樣……。
對所有事物的差不多,對所有事物的感受都無以復加的只是操著舊有既定的認知去論述去感覺,沒有新的驚奇與發現,這對萬事萬物的了無新意看似疏離冷漠、不懂慈悲,其實自已內心清楚是沒有能力去感受所以變得盲目無感。
我討厭那種力不從心的飄浮感,抓不住重點,跟不上節拍,那和想放鬆時的放空有著很大的不同。維金尼亞.吳爾芙在《自已的房間》裡說「一個人需要答案而不是問題」,而一個人卻也是最清楚自已問題的人,於是我知道自已該停下來了。
還好有書本!!
嘿!!先不要把閱讀想成像在學校裡讀教科書一樣做研究、做學問那般的艱困。我想起學生時代,我母親常笑話我說:「看我的名次大抵也就可以推敲出班上有幾位同學」。看到課本就想睡,成績總是倒數。很難想像離開學校以外的書本,卻經常可以吸引自已讀到廢寢忘食的地步。
享利.米勒說:「我們旅行的目的地從來不是個地理名詞,而是為了要習得一個看事情的新角度。」好像閱讀也是。我們之所以要閱讀也不是收集書本,我們讀書的目的也不是為了分數,而是對於一個更大世界的響往,是為了發現一個新生的自已;一個比昨天在精神上更豊厚富足;一個與閱讀前又更寬廣遼遠的自已。
「讀」永遠能比「走」到更多的地方。詹弘志在《閱讀的所在》裡說:「真實的人生是在書之外,所以,最終的對照一定還是要到生活中來。但人生苦短,不是有那麼多機緣來接觸那麼多東西,書就變成一個替代性經驗,可能有點皮毛,有點空虛,但它給我機會,讓一輩子可以過二十個輩子的經驗。…這是書的力量」。閱讀能讓我們隨時隨地的,不需透過旅行移動身體,不需刻意花錢血拼,不需找人吐苦水講電話,不需上教堂廟宇祈求喜悅平靜…,那一行行排列整齊的印刷字體像做麵包時濾麵粉的篩網,瀝淨糾結紛雜,變得清明安穩,那是力量養成的所在。
不寫部落格的這一個多月,夜晚天氣好時便密集地外出跑步,進入室內在書桌前、床舖上、浴缸裡…便大量的閱讀,以及又恢復了以往的閱讀之後的抄書。
那些擱在架上地上堆疊的書冊,如雪崩山倒似的在我的眼前一頁一頁的向我體現展開,一字一句的像服用綜合維它命的營養補給品一顆一顆的服進心裡,我彷彿又抓住了那個自在富足的自已;開始可以清楚的感受今天的風和昨天的風有什麼不同?開始可以分別每天要走過二回的街道上的氣味,下班時又比起早晨時多了哪一些?而這個地球上24小時不收播不停棚的人情與世故,一星期前比起一星期後,自已是不是多了份包容與更成熟的理解?能夠擁有並且保持這樣敏銳的身體與靈魂的感知,讓我覺得生活平衡而美好,那也是我一直渴慕、一心追求的理想中的身心狀態。
女作家李欣頻的《變局創意學》裡有一段很棒的文字:「每當一個毀滅年代的接近,就有許多靈魂達到內在層面發展的最後階段,這樣的靈魂只需要推一把,只要推一把,他們就可以跳……,當死亡的感覺愈接近的時候,他們會開始想到超越死亡的東西,當整個時代逼臨死亡的情況時,就會有成千上億的人開始向內思索彼岸是什麼?」《摘錄無邊無際》而這推一把就是《無量之網》說的「他推了一把,他們飛起來。」而這個”他”可以是書單裡面任何一本書的任何一句話,任何一部電影的任何一句對白,或是你在做自白紀錄時突來的查覺與頓悟。
地球的暖化、天災頻傳…對一個星球來說,是一種由美好走向毀壞的浩劫變化,善感的人當它是一種警訊,一旦發覺,會立刻設法改善甚至積極的想要拯救它;而靈魂呢?對一個人來說,當靈魂一旦由慈悲變得無感,不也是身體的一種崩壞,另一種生命的死亡。
還好能夠閱讀,在我覺得荒蕪得可怕的時候,它推了我一把,於是我飛了起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