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就像一塊海棉,吸汲著這些不斷涌流的記憶的潮水,並且隨之膨脹著。
對今日齊拉的描述,還應包含齊拉的整個過去,然而,這座城市不會訴說它的過去,而是像手紋一樣包藏起來,
它被寫在街角,在窗格的柵欄,在階梯的扶手,在避雷針的天線,在旗杆上,

每一道印記都是抓撓,每個小地方,都一一銘記了刻痕、缺口和捲曲的邊緣。』

---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

我不是台北土生土長的孩子,不知赤峰街的歷史。

每天搭捷運進出城市的街心,最常停靠上下的就是中山捷運站。有一回同學開車,車子經過南京西路指著捷運中山站2號出口的巷子說:「vivian 那裡面有一家世界冠軍手工窑烤披蕯吃過沒?可以去試試,很不錯!」又有一回和同事走在下班的路上,她也指著同一條巷子的深處說:「妳喜歡特色小店,那巷子裡好多小小一間的咖啡廳,文創,二手古著…妳去逛過了嗎?不是我們常去百貨公司往中山北路的那一邊哦,是另一邊往承德路方向叫赤峰街的小巷。」
每次經過中山捷運站不是一大早、就是夜色昏黃,儘管總是形色匆匆,但2號出口的那一條神祕小巷,讓我開始好奇。

■ 赤峰街 文創的骨子裡是什麼(點我!點我!)

河流一直是一個城市文明的發源地,在過去鐵路公路交通不甚發達的古老年代,人們仰賴水路航海往來、交流、通商,而台北市的大同區,西有淡水河,東北有基隆河,西元1862年,清朝簽定了天津條約,開放淡水河流域為國際通商港口,外國商人紛紛在大稻珵碼頭一帶設立洋行,那時大稻程碼頭一帶,人文薈萃、富裕繁榮,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現今的大稻珵可以看見那麼多華麗的巴洛克風格建築,閩南平房,明亮的紅磚大洋樓。而赤峰街因地利之便,雖然也發展的早,但還是屬於大稻珵的外圍,有錢人比較少,這裡的建築跟大稻珵很不同,大多是台式平房或日式的宿舍。
迪化街的南北貨、藥材、布飾;延平北路的百貨、金飾;後火車站的化工機械;民生西路的傢俱店;赤峰街的台灣二手汽車零件和五金產業…,在民國五十、六十年間,這些行業紛紛在這些方勃蓬發展。

所以一走進赤峰街,還可以聞到濃郁的機油味,因為某種原因的延遲開發,還可以看見傾廢的房樓,靠著這些殘留下來的一點點蛛絲馬跡,重建過去赤峰街的風光,反而有一種逃過時代的變遷太早被汱舊換新、被現代化的倖存感。

↑ 赤峰街還遺留著幾間二手汽車零件、音響的店家。

↑ 浮光書店

■ 浮光書店

當然也不得不說,落沒已經風光不再的城市,注入新血、重新賦與它生命的價值,真的有其它的必要。像是這家位在赤峰街47巷二樓的「浮光書店」,推開藍色木頭大門爬上二樓時,真是讓我又驚又喜。若不是這些充滿活力又有創意的年輕入進駐,若不是這些地方的里民大力推動老宅新建帶動人潮走進這裡,我可能一輩子都不知道,台北有條赤峰街這個混雜著過去與現代,這麼獨特的一條小巷。

↑↓ 浮光書店。是書店也是咖啡館。

↑ 浮光書店陽台上的綠生植物。

↑ 「卜卜商店」的入口。

■ 卜卜商店

還有這家位在赤峰街49巷二樓的「卜卜商店」也一樣讓人驚嘆。
來逛赤峰街一定要把握每個招牌的入口,可以進去的一定要進去,可以往上爬的一定要往上爬。一樓的門面你可能覺得沒什麼,但上了二樓,甚至三樓,才真的是別有洞天。

↑↓ 好喜歡這幾個商家保留陽台的部份,綠色植栽看上去就是各種療癒舒壓和充滿生命力。

 

 

 

 

 

 

 

 

arrow
arrow

    vivianla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