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Venezia)

威尼斯Venezia水上之都。
在報章雜誌、電視媒體中不知道已經看過多少次有關威尼斯的圖文報導,
那時只覺得威尼斯好美,是一座很特別的城市,
但當自已雙腳踏在威尼斯的石板地上,那種震懾的力量與讚嘆的目光真不是言語能形容,
威尼斯的苦難與堅強很令人感動。


(水上之都-威尼斯)

威尼斯的形成是因為為了躲避異族的迫害,
在西元400年時,
威尼斯的首批移民是為了躲避來自北歐的倫巴人的侵襲,不得已逃到了這片沼澤般的島嶼上。
小島的先天環境並不適合人類居住,初初的這片爛泥土地絕不是人間的天堂,
然而威尼斯人並沒有因此而回到乾燥的陸地上,
而是不畏艱難的將島嶼不斷擴展興建,
人定勝天的堅毅精神,造就了今天這座不可思議的水上城市。



威尼斯是由上百個分佈在"瀉湖"上的島嶼所連結而成的水上都市,
150條運河分割,再由400座橋樑相連117個小島的而成,
位處義大利的東北方,
僅一條細長的沙洲與義大利本土相連。
從前只要一漲潮,威尼斯就成為一個孤立的島嶼,
必須靠著船隻與陸地接繫。
今天,這條沙洲已被加強鞏固並在其上築造了橋-P.te della Liberta利貝塔橋、公路和鐵道,
使得威尼斯猶如一艘被纜繩牽繫在碼頭上、停泊在海面上隨著浪潮上下浮動的美麗船隻。



利貝塔橋是義大利通往威尼斯的重要途徑,
每部車要到威尼斯都要付進城費,
一台大型的遊覽車進城費約是180歐元。
威尼斯以商業聞名,
最早的貿易、信用狀都是源起威尼斯,
每年有300多萬的遊客湧入,威尼斯不愧是個貿易之城。


(威尼斯的繁華)

我們的車子在行經利貝塔橋時,
道路的二側河水高漲,
放眼望去只見一大片的河水環繞,
海連天、天連海的,
團圓紛紛站起靠在車窗旁享受一下這奇異的感受,
彷彿車子開在水面上。



早期的威尼斯人,
他們把木杆或木樁深深插入瀉湖的淤泥裏,
然後在這些支撐物上建造起自己的家園。
他們發現淤泥的下面是堅固的粘土,
於是就用一層層石頭和厚木板來加固木樁,
就這樣在水面上造就了大片陸地。
陸地舖陳在水道縱橫交錯的一系列島嶼之上
猶如一大片的蜘蛛網,盤詰在水面上。

然而城市就築在一大片蜘蛛網上方,
整個城市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地擴大、愈來愈繁華。
威尼斯不愧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城市之一。


(當瀉湖的波浪沖滌著建築物的臺階時,威尼斯城仿佛漂浮在水面之上)

在威尼斯本島上,
共有150條水道穿梭在整個島嶼之中,
連接島與島的拱型橋樑更有數百座之多。
威尼斯的整座島上,是完全沒有任何的車輛的,
要移動只頼仰賴人類的雙腳行走或是水面上的船隻。

交通工具以水上巴士Vaporetti 和舡多拉Gondola為主
水上巴士票需到岸邊的售票亭去購買,
分為單次使用、24小時內無限次使用等券,路線遠及Lido、Burano、
Murano等島

舡多拉則是只有遊客和舉行婚禮的威尼斯人才會乘坐的交通工具,
含樂師的約40歐元,不含樂師的約35歐元。

常在影片上看到有船夫撐著船,上頭配著樂師拉琴,
悠遊於大小水道間、穿梭在拱型橋下的便是舡多拉搖櫓船了。



我們到威尼斯時,
天空飄著細雨,水面上的風很大,河水也漲的很高,
因為河水太高,船沒辦法通過橋墩,
所以舡多拉搖櫓船我們這一次是沒辦法乘坐了。



威尼斯常常下雨,水氣很大,
所以威尼斯的建築與住宅內部的陳設,
防潮、耐潮為最重要的考量。

繪畫是歐洲人他們最基本的文化素養、最重要的精神食糧,
但繪畫作品怕潮,
要在威尼斯家中掛畫恐怕是一件困難的事。
威尼斯人堅毅的民族特性,
既然能在一堆瀾泥裡、化腐朽為神奇蓋起這樣一座令人讚嘆的水上都市,
對繪畫的滿足與挫折更是阻擾不了他們什麼。
於是威尼斯人便發展金泊畫、玻璃水晶畫、
馬賽克鑲嵌畫、濕壁畫…等,
以滿足威尼斯人對掛畫、欣賞繪畫的遺憾。



(Murano慕拉諾島上的玻璃水晶工廠)

Murano慕拉諾島上的玻璃水晶工廠
 威尼斯從歐洲中古時代就開始生產玻璃,已有700年的歷史了。
十字軍東征和鄂圖曼土耳其人的入侵,
使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陷落,並使災民紛紛湧入繁華的威尼斯避難,順便將他們的玻璃工藝傳了進來。
最初,威尼斯的玻璃工廠原都集中在市內,所以1224年時威尼斯已擁有了玻璃工會組織。
但在1291年時,不知何故,這些工廠紛紛的搬到附近的慕拉諾島(Murano)上去而營業至今,
因此慕拉諾可說是當今的『世界玻璃之都』!



在台灣傢飾店閒逛時,常可以看見大陸製造仿威尼斯的水晶玻璃高腳杯、水晶燈…
威尼斯的水晶玻璃高腳杯、水晶玻璃燈、鏡子、馬塞克鑲崁繪飾…都是世界著名。


(Palazzo Ducale總督宮)

Palazzo Ducale總督宮昔日威尼斯權力中心,
原建於12世紀,
成為一座兼具總督宅邸、政府行政中心、立法處等巨大功能的建築物。
外表以粉紅色和白色格子做牆面,
一樓以36根柱子做成長廊的總督府,
站在聖馬可廣場上面對總督府的大門Porta carta
從左至右分別是「所羅門王的審判」、「亞當和夏娃」、「諾亞的醉態」三幅雕刻,
而大門上則有總督Foscari對聖馬可之獅屈膝的圖案。


(Pizaaz San Marco聖馬可大教堂)

Pizaaz San Marco聖馬可大教堂為具宗教紀念性建築權力象徵,
早是為總督禮拜堂營造的。
現在是新選總督鄭重宣示之地。
建於1063~1073年間,因埋著威尼斯城守護神聖馬可的遺體而得名,
正面牆上五個大小園頂和拱門內裝飾的壁畫和馬賽克鑲嵌畫,
因以金色為主,
所以此教堂也得Chiesa d'Oro〔黃金教堂〕的美名。


(聖馬可廣場上的鴿子)

聖馬可廣場上處處可見大片大片黑鴉鴉成群的鴿子及餵食的遊客,
人群走過,那兒的鴿子一點都不怕人、也不閃躲,
我和Eden走在聖馬可廣場的石板地上格外的小心,深怕一不小心就踢到或踩到它們。


(聖馬可廣場上的鐘樓)

鐘樓-聖馬可廣場最引人的一座高達99公尺的鐘樓。
廣場鐘樓建於15世紀,鐘樓由兩個機械摩爾人持鎚自動敲鐘報點。
大鐘顯示時辰和季節、月以及太陽在黃道上移動時的情況。


(嘆息橋)

嘆息橋
傳說古世紀犯人在受死刑前經過的地方,
 
這座橋上的兩個小窗,是囚犯被關入不見天日大牢內前,最後一次可以望見外面世界的窗口。
因此,即將失去自由的人,走在這座橋上時,會有著無奈的嘆息,所以這座橋被稱做嘆息橋。


(Museo Correr柯瑞博物館)

在每年吸引三百萬以上觀光客、看似富麗繁華的威尼斯,
近些來國際新聞媒體一直在探討這座水上美麗城市的隱憂。
由於大部分的土地是原來的沙洲,
穩定性和堅固的程度愈來愈不足以支撐建於地面上的樓宇、廣場。
樹立在威尼斯的地面下無數的木椿、支柱,
隨著時序流轉,
這些木椿有一些已是全然浸泡於海水中,
數百年間,木椿在潮汐沖蝕下已漸漸腐壞、甚至傾斜折斷,
使得原本平整的地面和樓板出現了起伏不平、龜裂斑剝的現象, 
至21世紀,更有水患和污染的問題。
""威尼斯沉沒在海平面下""的恐懼,
始終籠罩在威尼斯人和所有喜歡這個水上夢幻城市的各國人士的心中。


(威尼斯的街景-咖啡與酒館)

中午用的是義式炸海鮮拼盤、墨魚汁風味麵,
小點是義大利冰淇淋、提拉米蘇…好好吃。
用餐時
跟當地的地陪要了一張名片,
她是威尼斯相當著名的華人地陪,
宋楚瑜、洪曉蕾…等台灣的知名人士遊威尼斯時都指名要她帶領,
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再來威尼斯半自助旅行。


(威尼斯的公寓大樓)

頹廢與華麗的美感並存,
迷離的情調就彷彿與世隔絕一般,
這城市太美、太令人囋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vianla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